第(3/3)页 “不仅如此,”陈阳将瓶子举到与视线平齐,让光线从侧面照射过来,在胎釉交界处形成了一道微妙的光影分界线,“你们注意看胎釉结合处。” 他用食指在那条分界线上轻点:“看到了吗?胎釉结合得天衣无缝,没有任何剥落或者分离的迹象。这说明当时的烧制温度控制得极其精准。” 陈阳示意两人仔细看,将瓶子慢慢转动,让每个角度都能被观察到:“雍正官窑的修坯工艺极为精湛,坯体厚薄均匀,修足规整,底足露胎处呈现'泥鳅背'状的圆润感,这是鉴别雍正官窑的重要特征。” “什么是'泥鳅背'?”帕特西亚好奇地问道。 “你看这个弧度,”陈阳用手指沿着足底的边缘轻抚,“像不像泥鳅的背部那种自然的圆润弧线?不是生硬的直角,也不是过分圆润的弧形,而是这种恰到好处的圆润感。” 安德森恍然大悟:“哦!确实很像,这种弧度看起来特别自然,一点也不做作。” “这就是雍正时期工匠的功力所在。”陈阳的语气中充满了对古代工艺的赞叹,“他们对器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,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考量。” 安德森恍然大悟,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:“所以,通过胎体的精细程度,就能判断是清代作品?” “这么说来,我之前在拍卖会上看到的那些明代瓷器,胎体都相对粗糙一些?” “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。”陈阳将抱月瓶小心翼翼地放回绒布上,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安放一个熟睡的婴儿,“华夏瓷器的鉴定,可比你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。” “胎质只是冰山一角,我们还需要结合釉质、画工、造型、底款等多个方面来综合判断。单凭一点就下结论,那是外行人才会犯的错误。” 第(3/3)页